Chinese Translation Vol 10, Issue 8
Back to Chinese Translations - 回到中文译本
美国《Emerging Infectious Disease》2004年第8期有关人兽共患病译文
P1363: 台湾创伤弧菌(Vibrio vulnificus)
台湾居民常因海洋食物和职业暴露接触海洋微生物。自1985年报道首例创伤弧菌患者以来,感染该菌的病例数有所增加。病例数的增加可能 是因为疾病更为活跃,也可能是因为临床医生或实验室人员鉴别技术的提高。我们分析了1995—2002年的84例感染创伤弧菌病例的临床症状,描述这些病 例中分离到的病原的分子流行病学特征。研究临床表现和结果特征,抗菌剂的治疗方案的选择以及毒力的代谢。该地区人和海洋环境中分离的创伤弧菌的分子分型结 果有高度特异性。为预防该种新出现传染病应需进行教育和检测。
图2 创伤弧菌感染的特征型皮肤损伤和该菌的形态。A)胫部坏疽伴有出血性小泡,见于一例75岁肝硬化病人,伴有感染性休克和创伤弧菌感染。B)创伤弧菌感染 (箭号),见于一例45岁尿毒症病人左手第四指为鱼骨所伤1日后。C)革兰氏阴性染色弯曲菌(箭头),分离自一例45岁尿毒症病人的血样。
P1369:加利福尼亚的西尼罗河病毒
2003年7月加利福尼亚从Imperial 县EI Centro附近采集的环喙(跗斑)库蚊(Culex tarsalis)中首次分离出西尼罗河病毒。西尼罗河病毒在Imperial和 Coachella峡谷传播流行,表现为从这些地方的环喙(跗斑)库蚊(Cx. tarsalis)中分离到病毒,敏感鸡群的血清学变化和野生鸟类的血清学流行。西尼罗河病毒随后蔓延到河边市、河边县和洛杉矶县的惠蒂尔达姆(Whitter Dam)地区。从洛杉矶县的惠蒂尔达姆(Whitter Dam)地区死亡的鸟类和五代淡色尖音家蚊(Cx. Pipiens quinquefasciatus)中检出西尼罗河病毒。截至十月,在洛杉矶沿岸狭长地带死亡的鸟类中检出西尼罗河病毒,该地带西至长海岸,通过南岸的内陆山谷直达圣迭戈(San Diego)县。八月中旬亚利桑那和11月中旬墨西哥的包姚(Baja)均报道检出西尼罗河病毒。病毒的引入、兴盛和衰亡的可能机制还在探讨中。
|
|
|
|
|
|
|
|
|
|
|
图1 加利福尼亚地图 A)9,731份蚊子样本收集处;B)2003年11月1日212个标记鸡群所在处。2003年累计数据和阴性地区、曾经阳性区和目前活动区的分布来自http:/www.vector.ucdavis.edu/。SLE: 圣路易斯脑炎病毒;WEE:西方马脑炎病毒;BUN:加利福尼亚脑炎病毒复合体,本扬(布尼)病毒(Bunyaviridae)科;WN:西尼罗河病毒。
P1379: 土耳其爆发克里米亚半岛-刚果出血热(CCHF)
2002-2003年,土耳其出现共19例克里米亚半岛-刚果出血热和类似病毒感染的疑似病例。检测的6份血样中针对克里米亚半岛-刚 果出血热的IgM抗体全部阳性,其中2份分离到克里米亚半岛-刚果出血热病毒。病毒基因分析显示与之前南斯拉夫及俄罗斯西南部分离到的病毒株有高度同源 性。这是土耳其属首次报道克里米亚半岛-刚果出血热病例。18例有家畜接触史,1例为可能在医院感染的护士。确诊的克里米亚半岛-刚果出血热病例病死率为 20%(5例死亡1例),总的病死率为11%(19例死亡2例)。除了上述症状和体征外,我们发现这批病例中50%有吞噬血细胞作用,这是首次报道克里米 亚半岛-刚果出血热与此种临床现象有关。
图3 骨髓穿刺液涂片,赖特染色显示吞噬血细胞作用。A) 巨噬细胞对红细胞吞噬作用和核残余。B) 巨噬细胞对血小板吞噬作用。
P1385: 预测流感A/H2N3病毒的抗原变化趋势
在疫苗抗原和病毒流行株的血凝素蛋白高度相似的情况下,目前灭活的流感疫苗具有保护作用。血凝素蛋白的5个抗原点已经定位,抗原点的 131个氨基酸位置也已明确。此外,发现血凝素蛋白的20,18和32位氨基酸分别为小鼠的单克隆抗体结合位,激活密码子和连续转录密码子。研究这些氨基 酸的位置以探索流感A/H2N3病毒的抗原变化趋势。结果显示以5个抗原点氨基酸数目变化为基础的模型预测效果最佳(符合率83%),本研究中的方法可用 于预测疫苗诱导人体产生的联合抗体反应,有助于将来对疫苗的选择。
P1405:临床西尼罗河病毒感染的长期预后
临床西尼罗河病毒感染病例的长期预后尚未明确。对1999年纽约市西尼罗河病毒脑炎爆发时感染者的康复情况进行描述性研究。发病后第 6,12,18月通过电话访谈病人的自觉健康状况。发病后第12月,身体、功能和鉴别特征的分布比基线数据有明显增高,包括肌肉衰竭,注意力下降,紊乱, 头晕目眩。仅37%的患者1年内完全康复。年龄小是唯一明确的保护因子。西尼罗河病毒感染的预防重点应为老年人,他们被西尼罗河病毒感染后更易出现神经病 学的表现和长期后遗症。要证明这种日益普遍的感染的长期后遗症还需进一步的研究。
P1471:艾滋病时代的梅毒
2000-2002年,梅毒发病率不断增长,尤其在诸如男性同性恋等高危人群中表现更为明显。2001年原发和继发性梅毒发病率比2000年增长 9.1%,特征为伴有高HIV感染率。HIV阳性的梅毒病人的疾病进程与HIV阴性者的有所不同,表现为眼部疾病发病率升高,迁延不愈的多处原发性下疳, 以及RPR高滴度。而且HIV阳性的梅毒病人治疗后RPR滴度下降延缓或不下降,易诱发赫克斯海默氏反应,易复发。赫克斯海默氏反应是指由于抗生素应用后 病原微生物大量死亡,内毒素释放入血,引起的临床症状包括:发热、寒颤、疼痛和疲劳,常见于梅毒、细螺旋体病、布鲁氏菌病(四环素)、麻风病(氨苯砜) 、莱姆病的抗生素治疗过程中。无论是否感染HIV,25%梅毒病例中枢神经系统受梅毒密螺旋体侵犯,其中大多数病人可将梅毒密螺旋体成功清除,但少数病例 梅毒密螺旋体可引起神经性梅毒,如梅毒性脑脊髓膜炎、脑膜血管梅毒(常伴有中风)、迷路炎或颅神经麻痹。如果脑脊液中RPR滴度≥1:32或 CD4+≤350,罹患神经性梅毒的风险增高;如果CD4+≤200,风险更大。
本文报道一例以梅毒螺旋体侵犯颅神经VIII导致的图里奥现象为指征的神经性梅毒,其RPR滴度为1:128,CD4+为 899cells/μl,对常规治疗的临床和血清学反应良好。图里奥现象指前庭器官任一部位对声音刺激的高敏感性。在这种情况下,日常的声音刺激即可引起 眩晕、眼球震颤、恶心呕吐等前庭反应。临床上多见于先天性耳聋、梅尼埃尔氏综合征、化脓性中耳炎和梅毒、莱姆病等螺旋体感染。病人常有听力模糊和因自身声 音在耳中震颤引起的不愉快感。
该病例为首例梅毒症状为图里奥现象的HIV阳性患者的报道。控制梅毒不仅依靠抗微生物药物,也取决于宿主的免疫反应,未清除的密螺旋体可能局限于中枢神经 系统。因此,对有诸如男性同性恋等危险行为的患者,出现颅神经VIII受累症状时应考虑梅毒,尤其是HIV阳性患者。为了控制梅毒和HIV感染,应将常规 监测患者的异常特征作为治疗梅毒的主要支持性措施,并开展针对男同性恋者高危行为的健康教育,这些措施不仅对患者有利,也有助于保障大众健康。
P1482:牛源性大肠杆菌分离株表现人类O157:H7的基因标志
在90%的人源性大肠杆菌O157:H7的分离株和44.5%的牛源性大肠杆菌O157:H7的分离株的stx2基因上游检测到噬菌体933W的抗终结因子Q基因(Q933)。Q933阳性分离株产生的志贺毒素比阴性者多。这一基因标识可作为分子流行病学研究的有效工具。
福建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林春芳 摘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