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directly to site content Skip directly to page options Skip directly to A-Z link Skip directly to A-Z link Skip directly to A-Z link

Chinese Translation Vol 11, Issue 7

Back to Chinese Translations - 回到中文译本

美国《Emerging Infection Diseases》2005 年第7 期有关人兽共患病论文摘译

P1000 野生动物贸易与全球性疾病//William B. Karesh, Robert A. Cook, Elizabeth L. Bennett等

野生动物全球贸易不但可以引起人类的疾病暴发,而且还威胁到家畜、国际贸易、农民生活、本地野生动物数量和生态平衡。因野生动物贸易而 导致的疾病暴发在全球已造成数千亿美元的经济损失。消灭野生动物或野生动物所携带的病原体是不切实际的,更可行的办法是在进行野生动物贸易时减少不同物种 (包括人类)之间的接触率。由于野生动物贸易通常有较大型的集散地(野生动物市场),若我们能对这些集散地加强管理,便可减少不同物种之间接触的机会。

P1003 医务人员的职业死亡情况// Kent A. Sepkowitz, Leon Eisenberg

近来的SARS疫情和美国的天花疫苗接种项目再次显示,医务人员因其职业特点而容易感染传染病。尽管我们了解医务人员的职业危险,但医 务人员的职业死亡情况目前却不明了。相反,其他职业(如警察、消防队员)的死亡情况已有较为详尽的报道。通过收集有关信息,我们估计医务人员每年因职业暴 露(含感染)的死亡率为17~57/1,000,000。我们应当对这个数字进行更精确的估计,以便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

P1021 西尼罗病毒与呼吸衰竭及瘫痪//James J. Sejvar, Amy V. Bode, Anthony A. Marfin等

我们对西尼罗病毒感染引起的呼吸衰竭及急性瘫痪的原因及其出现的频率尚未完全了解。2003年夏秋期间,我们在美国科罗拉多州出现西尼 罗病毒相关瘫痪病例的3个县开展了一次基于人群的前瞻性研究,共发现32例因西尼罗病毒感染和进行性瘫痪的患者,瘫痪的原因包括27例(84%)脊灰样综 合症、4例格林巴利样综合症及1例仅臂丛神经受累的患者。脊灰样综合症的发病率为3.7/100,000。有12例(38%)患者(含1例格林巴利样综合 症患者)出现急性呼吸衰竭,需要气管插管。在4个月时间里, 32例患者有3例因呼吸衰竭而死亡,2例依然需要气管插管,25例有不同程度的好转,2例失访。脊灰样综合症患者的脊髓前角细胞可能受累,这是西尼罗病毒 相关瘫痪病例最常见的发病机理,也和病程长短及死亡有关。

P1028 亚洲首次报道逆转录病毒从灵长类动物传播到人//Lisa Jones-Engel, Gregory A. Engel, Michael A. Schillaci等

本文在亚洲首次报道猿泡沫病毒(SFV,一种外生反转录病毒)从一群散养的灵长类动物传播到人。在印尼巴里岛的一个猴庙里,猿泡沫病毒从短尾猿(Macaca fascicularis)传播到了人。我们应用分子学及血清学技术对此进行了调查,以蛋白质印迹法对82位受试者的血清进行检 测,其中1人检出猿泡沫病毒抗体;用巢式PCR对同一受试者的血液进行检测,检出了猿泡沫病毒DNA。对PCR产物进行克隆和序列分析,证实了该病毒与同 一猴庙的短尾猿中分离到的猿泡沫病毒种系关系相近。本研究提示,在猴庙工作或在其周围生活的人有受猿泡沫病毒感染的危险。

P1035 禽流感H5N1在人体内的复制点//Mongkol Uiprasertkul, Pilaipan Puthavathana, Kantima Sangsiriwut等

甲型流感H5N1病毒对人类组织的趋向性和致病机理目前尚不清楚。在哺乳动物实验模型中,H5N1流感是一种播散性的疾病。但是,从以 往有限的人类尸检结果来看,H5N1病毒仅侵犯肺脏,而不侵犯其它器官。我们对一例H5N1感染死亡的病例进行研究,用反转录PCR在死者的肺、肠及脾脏 组织中检出了H5N1病毒的RNA,但是,正链RNA指示病毒的复制仅局限于肺和肠。免疫组化试验从肺细胞中检出了病毒抗原。在肺组织里发现了肿瘤坏死因 子-mRNA。在已报道的文献中,H5N1病毒在人类以外的哺乳动物和禽类中感染是播散性的,但其对人的感染可能仅局限于肺和肠,并且H5N1病毒在肺中 的主要复制点在肺细胞里。

图1  肺组织在显微镜下观察显示弥漫性肺泡损伤增生期,肺间质肺细胞反应性过度增生(放大率x100)。

图2 A)反转录PCR检测肺、肠及脾脏中的H5流感病毒RNA。B)反转录PCR检测病毒RNA:仅在肺及肠中阳性,在脾中阴性。+/­:总RNA, ­:负链RNA,+:正链RNA。图下方显示,感染细胞培养物及上清液的反转录PCR产物作为特异性条带正确扩增后的对照。C)反转录PCR仅在病人肺中检出肿瘤坏死因子-mRNA,而在健康对照者的肺中未检出。

图3  免疫组织化学分析显示海马槽细胞甲型流感抗原特异性染色(A)。为鉴定细胞类型,连接部分以甲型流感抗体染色(B)及甲型流感抗体染色和表面活性剂抗体双 染色(C)。病毒抗体阳性细胞的细胞核在用流感抗体染色的同时,其细胞浆也用表面活性剂抗体染色,显示病毒抗原阳性的细胞为II型肺细胞。病毒抗原阳性细 胞以红圈标出。

P1042 柬埔寨在Lyle's飞狐分离到尼巴病毒// Jean-Marc Reynes, Dorian Counor, Sivuth Ong等

2000年,我们在柬埔寨调查了几种蝙蝠(含飞狐)及暴露于这些蝙蝠的人的汉尼巴病毒(henipavirus)感染情况。用ELISA检测了1 072份血清标本,仅从lylei狐蝠中检出尼巴(Nipah)病毒抗体,其它种类的蝙蝠如Cynopterus sphinx, Hipposideros larvatus, Scotophilus kuhlii, Chaerephon plicata, Taphozous melanopogonT. theobaldi 等的尼巴病毒抗体均阴性;对其中的156份血清标本进行血清中和试验,上述结果得到了验证。以血清中和试验检测8份人类血清标本,均未检出尼巴病毒。从 lylei飞狐巢穴收集到的769份尿标本中分离到一株病毒,该病毒能使细胞变性,形成合胞体。该病毒株的部分分子学特征与尼巴病毒关系相近。这些结果支 持飞狐可能是尼巴病毒的自然宿主。应该开展人类病例的监测。

P1048  1962~2003年德国钩体病流行趋势// Andreas Jansen, Irene Sch鰊eberg, Christina Frank等

通过分析德国1962~2003年全国钩体病监测数据和1997~2003年问卷调查的结果,我们对德国钩体病的流行趋势进行分析。 1962~1997年,钩体病的发病率稳步下降,但1998~2003年的发病率又升至0.06/10万。1997~2000年,在102例实验室确诊的 病例中,有30%的病例与职业暴露有关,30%的病例(含16%到国外旅行的病例)与休闲娱乐有关,37%的病例与居住地的暴露有关。31%的病例与动物 有过直接接触,接触的动物多为鼠和狗。我们的结论是,钩体病传播方式改变的部分原因可能是鼠群的扩大与犬钩体病的重新出现,这些原因可能使钩体病在像德国 这样气候温和的国家里更容易传播。我们应该根据钩体病的流行病学特点调整预防措施。

P1055 丹麦的蜱传播疾病// Sigurdur Skarph閐insson, Per M. Jensen, K錼e Kristiansen

我们使用雌鹿作为监测指标动物研究丹麦蜱传播疾病的分布和流行情况。在2002~2003年的狩猎季节,我们收集了237只雌鹿的血液标本,其中36.6%的鹿柔氏螺旋体(Borrelia)血清抗体阳性,其中95.6%的鹿病原Anaplasma phagocytophilum阳性;以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quintana巴尔通体(Bartonella quintana)和henselae 巴尔通体(B. henselae),所有动物均阴性;以血凝抑制试验检测蜱传脑炎复合病毒,8.7%的鹿阳性;以PCR法进行检测A. phagocytophilum,42.6%的鹿阳性,且有明显的季节性。所有动物helvetica立克次体均阴性;以PCR和序列分析法还在鹿中发现了一种以前只在蜱中发现的新细菌。本研究显示,新出现的病原A. phagocytophilum在丹麦广泛分布,蜱传脑炎复合病毒在丹麦的分布也出现了显著的变化。

P1121 斯洛文尼亚发现鹿可成为巴贝虫病的宿主//Darja Duh, Miroslav Petrovec, Andrej Bidovec等

本文报道鹿可能作为EU1巴贝虫(Babesia EU1)和分歧巴贝虫(B. Divergens)的贮存宿主;这两种巴贝虫均在雌鹿中发现。对18S rRNA的序列分析显示,雌鹿EU1巴贝虫和人类EU1巴贝虫有99.7%同源;在鹿中检出的分歧巴贝虫与在牛巴贝虫有99.6%同源。

(欧剑鸣译)

Page created: August 08, 2011
Page updated: August 08, 2011
Page reviewed: August 08, 2011
The conclusions, findings, and opinions expressed by authors contributing to this journal do not necessarily reflect the official position of the U.S. Department of Health and Human Services, the Public Health Service, the 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or the authors' affiliated institutions. Use of trade names is for identification only and does not imply endorsement by any of the groups named above.
edit_01 ScholarOne Submission Portal
Issue Select
GO
GO

Spotlight Topics

 

 

Get Email Updates

To receive email updates about this page, enter your email address:

file_extern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