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ese Translation Vol 12, Issue 10
Back to Chinese Translations - 回到中文译本
P1486 H5N1型禽流感病毒在北美出现并蔓延
作者 Rappole JH,Hubálek Z
在2005年和2006年初,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H5N1型在禽类宿主的种类和地理分布上都有明显的蔓延趋势。H5N1型禽流感可感染家禽和 野禽,但其致命性只限于几种候鸟宿主。但由于近年来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H5N1型在欧亚大陆蔓延并进入欧洲和非洲,这种情况发生了改变。通过鸟类的迁徙和 人口流动可将H5N1型禽流感病毒传播至西半球。这种两半球间的传播似乎并不像是通过野禽和候鸟的迁徙,而更有可能是通过进口家禽和宠物鸟。如果病毒发生 变异后可以在人群中快速传播,那么由于宿主种类和脏器间的差异(如禽类感染需通过消化系统,人类通过呼吸系统),禽类可能不会作为传播宿主。另一种可能的 结果是禽流感病毒毒力较弱,更容易通过鸟类传播。
P1493一种新变异的基孔肯雅(Chikungunya)病毒在印度洋岛旅游归来者体内发现
作者 Parola P, Lamballerie X, Jourdan J等
奇昆古尼亚病毒(CHIKV)2005年在印度洋岛发现并导致了一场患者超过260 000的疫情,包括从这些岛屿归来的旅游者。作者调查了4名从Mayotte 岛、Reunion岛感染了CHIKV的患者和一名直接接触了旅游者血液后感染的来自法国的护士。4名患者患有腱鞘炎和腕关节疼痛,一名患者生命危险。共 分离出4株CHIV病毒,其中一株来自本土病例。基因组测序发现了一个来自东非和中非的新的变异株系。作为CHIV的传播宿主,白纹伊蚊近几十年来已经从 印度洋岛屿播散到全世界。从印度洋岛回到白纹伊蚊肆虐的国家的患者,他们体内高病毒负荷可能是疾病流行的来源。
P1527 人类的朊粒病及其伴随的慢性消耗性疾病的危害
作者 MaWhinney S, Pape WJ, Forster JE等
由朊粒引起的牛海绵状脑病(BSE)传播到人类引起人们对慢性消耗性疾病(CWD)的关注。朊粒病是鹿和驼鹿的疾病。在CWD高发的美国科罗拉多州7个地区,75%的狩猎许可证是由当地颁发的,提示居民消费了大部分的当地猎物。作者分析了1979年到2001年科罗拉多州的死亡卷宗资料,评价人类克-雅氏病(CJD)的死亡率。CJD 对于CWD流行地区居民的相对风险并无明显增加(RR0.81,95%的可信区间为0.40–1.63)。CJD的发病率也未随时间而增加(5年RR (relative risk )0.92, 95% 可信区间为 0.73–1.16)。在科罗拉多州,CWD的患病与人类朊粒病基本无关。然而由于潜伏期、接触暴露和临床症状的不确定性,不能排除CWD因子导致人类疾病。
P1536 西班牙住院儿童中主要由人轮状病毒G9和G3感染引起的腹泻
作者Sánchez-Fauquier A, Montero V, Moreno S等
在西班牙,腹泻仍然是一种在婴儿和儿童中的主要疾病。2005年,为了确定在西班牙流行的轮状病毒的基因组类型以及分布的时间和空间分布特 点,很多地区采取对因腹泻住院的年龄在5岁以下的儿童进行有组织的监护调查。结果在362例患者发现了轮状病毒单独感染,在41例患者中发现有其他病毒伴 随感染。其中,在4.9%患者发现有肠道细菌感染,另外分别在3.2%和12%患者发现星状病毒和诺如病毒norvirus的RNA,以及在1.8%患者 检测到了腺病毒抗原。结果发现,包括混合感染在内,主要的轮状病毒基因类型为G9(占50.9%),其次是G3(33.0%)和G1(20.2%)。而且 在2005年度的调查中发现有11.4%患者有多种轮状病毒混合感染。
P1565旅游者基孔肯雅感染
作者Hochedez P, Jaureguiberry S, Debruyne M等
这是自2005年3月以来最大的记录发生在印度洋西南岛屿上基孔肯雅病毒大流行。我们在这里描述了从这些岛屿旅游归来的游客表现出来的症状,主要表现为皮肤症状。
基孔肯雅病毒是一种有节肢动物传播的病毒(甲病毒属,被膜病毒科),于1953年首次在坦桑尼亚分离。从那以后就有报道该病毒在亚洲、非洲爆发流行的记录。该病毒通过伊蚊叮咬而传染给人(主要是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
2005年初,在Comoro岛屿上有一次爆发流行,自此以后这种病毒传播到整个印度洋其他的岛屿。首例人感染基孔肯雅病毒于2005年3月 发生在印度洋的Reunion岛。在冬季该病毒发病率低,之后在十月,伴随着南半球的夏季到来,该病发病率显著上升,而发生在Reunion岛上的流向是 迄今为止有记录的最大规模的流行。从2005年3月到2006年2月有150,000病例报道。我们主要记录了从这些地区回来的游客的皮肤症状。
P1580 由非洲基因型基孔肯雅病毒导致的在印度的基孔肯雅大流行
作者Yergolkar PN, Tandal BV, Arankall VA等
32年后在印度报道了基孔肯雅热,检测到该病毒的IgM和成功分离得到病毒证实了致病原因为基孔肯雅病毒感染。基于NE4和E1基因部分序列 的种系发生学分析证实所有早期发生的热(1963年到1973年)其病原体是亚洲型基因组的基孔肯雅病毒,而现在流行的以及Yawat于2000年分离的 均为非洲型基因组。
基孔肯雅病毒(CHIKV)的爆发流行在非洲和东南亚已有报道。在印度首次的基孔肯雅爆发流行发生于1963年印度的Calcutta 市,并且在随后的1964年,在Chennai, Pondicherry和Vellore三个城市有再次流行,以及在1965年的Visakhapatnam, Rajmundry,和Kakinada,Nagpur城市有流行,另外在1973年的Barsi。最近在东南亚和太平洋地区出现CHIKV。在印度洋许 多岛屿报道了大规模的基孔肯雅热爆发流行。在印度洋的岛屿上,白纹伊蚊是主要的传播媒介,而在亚洲,包括印度在内都是以埃及伊蚊为传播媒介。 我们调查了自2005年10月到2006年3月,Andhra Pradesh, Karnataka,和Maharashtra洲的许多地区报道的发热病人伴有关节痛的病人,得出上述结论。
P1590喜马拉雅山脉的恙虫病
作者 Sanjay K Mahajan, Rolain J, Kashyap R,等
印度喜马恰尔·布拉代什洲坐落于喜马拉雅山之外。在多雨季节,一些不明原因的急性发热性多发性神经炎病例就有发生。免疫荧光法和实时定量PCR检测确认东方恙虫是该病的病原体。并在该区域发现东方恙虫的两种新基因型。
虽然免疫荧光法是诊断立克次体病的首选检测方法,但是更敏感的血清学检测和实时定量PCR可能会提高该病例的检出率。近几年,印度的很多地区 都有立克次体病例的报道,而喜马恰尔·布拉代什洲过去几年中发现一些急性发热性多发性神经炎病人伴随多器官的感染。普通原因引起的发热病人血清学试验结果 是阴性,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血清学试验结果也是阴性,登革热和钩端螺旋体病人血清中检测出IgM抗体。2003年通过外-斐凝集反应(变形杆菌OXK 抗原)检测31份病人血清样本中有16份怀疑有恙虫病感染,其检测滴度为1:40-1:160。
P 1596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人类的黑猩猩腺病毒抗体
作者Xiang Z,Li Y,Cun A等
用来自美国、泰国以及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的人类血清和黑猩猩血清,检测出了针对三种黑猩猩腺病毒的中和抗体。这些抗体在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居民血清中比居住在美国和泰国的人更常见。结果表明黑猩猩腺病毒有种间交叉传播。
需要HIV-1疫苗来阻止HIV的广泛流行。一种有发展前景的疫苗是基于人类血清型5腺病毒载体(AdHu5)而制备的。然而在美国,人血清中预存在的AdHu5中和抗体可以降低AdHu5载体诱导的免疫应答。
(郑美娟乔增培余轶靖摘译沈继龙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