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directly to site content Skip directly to page options Skip directly to A-Z link Skip directly to A-Z link Skip directly to A-Z link

Chinese Translation Vol 12, Issue 12

Back to Chinese Translations - 回到中文译本

美国《Emerging Infectious Diseases》2006年第12期有关人兽共患病论文摘译(上)

被全球关注的人兽共患病

International Attention for Zoonotic Infections

2006年夏季轰动世界的电影《空中蛇灾》讲述恐怖分子将蛇偷带进飞机,以蛇为生物武器造成巨大破坏。不仅是电影,其实这种荒谬的事情天天都 在发生,当成千上万吨活动物和未经处理过的动物产品被运到世界各地时,也为人兽共患病的病原体提供了很多的传播机会。1996年~2004年191个国家 提供的最新疫情全球系统(PromMED)中,10 490 份关于动物疾病中约21%为人兽共患病。在本期专刊中,中国、越南、斯洛伐克、印度尼西亚、巴西、阿尔及利亚、印度、刚果民族共和国和意大利等国提供的报 告,证实了这一结果。

公共卫生组织和动物卫生机构对新出现和再肆虐的人兽共患病立即作出反应。本年度最突出的是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建立了动物卫生组织和新出现再肆虐人兽共患病防治相结合的世界性组织。

为促进这个合作,2006年3月在亚特兰大召开了国际传染病学术大会(ISEZ)。约400多名医生、兽医和卫生工作者参加了会议。会议宗旨为促进医学与兽医两个领域的学术交流,开展合作,对威胁人类与动物健康的病原体进行更深入的探索和控制。

专家指出,大多数流行性传染病是人兽共患病。野生动物是许多不为人知的的宿主也是再肆虐传染病病原体的来源。然而人类的行为和对自然界中野生 动植物栖息地的改变为疾病提供了传播条件,如:采伐森林增加了印度蜱传播库阿撒鲁尔森林病的宿主范围,将浣熊从亚洲运往欧洲,又提供了新的狂犬病潜在宿 主。因此人类在与野生动物和外来动物接触的同时,必须努力预防控制存在于动物和其他自然界的病原体,以减少疾病传播。

人类的某些行为促使了新传染病的出现,如农业上允许物种杂交,将家养的动物与野生动物混养等;某些饮食习惯也加速了这一危机,如食用刚宰杀尚 存余温的肉类,市区内普遍存在活禽市场。这些因素以及病原体本身固有的特性,随当地农业经济的(特别是动物生产经济)的迅速发展,极为容易引起疾病的爆 发。亚洲出现并流行高致病性禽流感(HPAI)H5N1型株正说明这一点。抗击高致病性禽流感的经验说明,重点生产低生物安全保障的肉类产品和放养的鸡和 鸭,加强管理,摈弃不良饮食习惯,才能降低发生禽流感的危险因素,及人类感染。

本期为人兽共患病专刊。2004年的第1期我们对世界范围内那些能诱发人兽共患病发病因素进行了评述,这些因素包括人口的迅速增长、物种间的 相互作用、全球天气变化、人类的频繁活动及动物的活动等。2005年的第2期是探讨这些疾病的发生频率、特征和流行特点以及被人们关注的程度。2006年 的这期除了继续提醒人们抗击各种人兽共患病外,重点是指导如何鉴别疾病宿主,寻求更好的诊断方法、评估和预防控制疾病的传播。继后文章有下一届国际传染病 学术大会的内容,既:关于蝙蝠和SARS的综述、生态环境模型和疾病传播的模式以及专门针对引发人兽共患病的危险因素的讨论,如与贸易行为有关的动物猴 痘、越南的禽流感等;另有许多有关动物的论文:猫感染抗甲氧基青霉素的金色葡萄球菌;马及野生哺乳动物感染西尼罗病毒;狗感染立克次体;火鸡感染麦塔肺炎 病毒;非人类灵长类感染疟疾等。

《新出现感染性疾病》(Emerging Infectious Diseases)期望关于新发现人兽共患病的基础研究的文稿。杂志正致力于促进这类信息尽快地与世界各地相关学科领域的读者进行交流。(黄  丰  摘译)

P1822生态位模拟与疾病传播的空间模式//A. Townsend Peterson

生态位模拟(Ecologic niche modeling,ENM)是一门在疾病传播的地域和生态学分析方面应用前景广阔的新兴学科。ENM可用于研究传播媒介、宿主、病原体或病人的地域分布或 可能的地域分布,而且它的高空间分辨率可以囊括其他技术所包含的信息。本文回顾了有关ENM应用前景、最新进展和面临的问题。

ENM这一新兴学科在有关疾病系统的生态特征和地域特征分析方面有重大应用意义。在汇总疾病地域风险时,传统的曲面拟合方法会降低空间分辨 率,而ENM汇总结果的高空间分辨率仅受输入事件数据的空间精密度和输入环境数据集的影响。空间分辨率的提高有助于表达疾病风险的空间格局。在揭示疾病传 播中的未知现象方面,ENM的应用还处于早期探索阶段。但是,在生物多态性领域的广泛研究使得ENM的质量和认可取得了里程碑式的进展。一旦ENM在疾病 领域中广泛应用于构建模型,就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物种或其他现象的格局分布模式的代表性。

P1834蝙蝠与SARS的研究进展//Lin-Fa Wang,Zhengli Shi,Shuyi Zhang等

确认以蝙蝠作为自然宿主的新型人兽共患病毒越来越多,如亨尼巴病毒Henipavirus和狂犬病病毒的变种。最近我们和另一个研究组各自发现某些马铁菊头蝠种属(菊头蝠科genus Rhinolopus) 是许多与引起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的冠状病毒基因型相似的病毒的保存宿主。目前我们的研究重点是寻找导致2002~2003和 2003~2004年爆发流行的SARS冠状病毒的源病毒的保存宿主。除了类SARS冠状病毒外,用PCR技术还发现了许多隶属于现有的三类冠状病毒中的 第一类和第二类的新型蝙蝠冠状病毒。发现蝙蝠类SARS冠状病毒和蝙蝠中冠状病毒的基因多态性为探索SARS冠状病毒的起源和传播带来了新的见解。

Figure

Figure.

图A) 基因图:黑色和灰色箭头分别代表结构基因和非结构基因的位置,灰色方框代表进化分析中所用的基因片断。B)进化树:(a)、(b)、(c)分别为根据刺突蛋白spike protein的S1区、 开放阅读框(ORF) 10×和N蛋白的氨基酸序列分析构建的进化树。由于缺少ORF 10×的Tor2区编码,(b)的进化树中未包括Tor2。GD01:2003年前期爆发的人分离株;Tor2:2003年后期爆发的人分离 株;SZ3:2003年3月麝猫分离株;Rp3:2004年12月皮氏菊头蝠Rhinolophus pearsoni分离株;Rf1:2004年11月马铁菊头蝠R. ferrumequinum分离株;Rm1:2004年12月大耳菊头蝠R. macrotis分离株;HKU3-1:2005年2月蹄鼻蝠R. sinicus分离株。基因库登记号列于分离株名称后。

P1860以色列北部两个邻近疫源地的热带利什曼原虫传播循环的差异//Milena Svobodova,Jan Votypka,Jitka Peckova等

研究发现以色列北部两个邻近疫源地的热带利什曼原虫传播媒介不同。南部疫源地只有司氏白蛉Phlebotomus sergenti感染了热带利什曼原虫;北部疫源地的主要传播媒介是阿拉伯白蛉P. arabicus。两个疫源地都发现蹄兔(Procavia capensis)是储存宿主。北部疫源地的热带利什曼原虫L. tropica分离株主要来自沙蝇、皮肤利什曼病人和蹄兔,抗原性与大型利什曼原虫L. major相 似;南部疫源地的分离株为典型的热带利什曼原虫。实验室研究发现阿拉伯白蛉能够传播热带利什曼原虫;司氏白蛉是北部疫源地热带利什曼原虫传播的关键。阿拉 伯白蛉的易感性可能与其中肠组织糖蛋白有关。两个疫源地的寄生虫和传播媒介不同,但疫源地周围驯养的蹄兔数目增加可能是两地均出现皮肤利什曼原虫病的原 因。

Figure 7

Figure 7.

图7蹄兔(Procavia capensis)。沙蝇聚集于宿主的口鼻部。

P1869狗的五日热巴尔通体心内膜炎//Patrick Kelly,Jean-Marc Rolain,Ricardo Maggi等

我们首次发现五日热巴尔通体Bartonella quintana能感染狗,并引起典型的心内膜炎症状。应用PCR和测序技术,我们在美国一只患有主动脉瓣心内膜炎的狗的血液中检测到五日热巴尔通体,在新西兰一只心内膜炎病狗的二尖瓣检测到疑似五日热巴尔通体。

细菌性心内膜炎是一种罕见的病死率较高的狗病。虽然常规血培养分离到的细菌种类繁多,但最常见的是巴尔通体Bartonella spp.,一类需要复杂营养生长条件的革兰氏阴性菌。文氏巴尔通体伯格霍夫亚种B. vinsonii subsp. berkhoffiiB. clarridgeiae和B. washoensis可导致狗心内膜炎,而人心内膜炎最常见的病原体是汉氏巴尔通体B. henselae和五日热巴尔通体。我们首次发现五日热巴尔通体也能感染狗并导致心内膜炎。

Figure

Figure.

图 用过氧化物酶联多克隆兔抗巴尔通体抗体显示的二尖瓣上巴尔通体的免疫组化分布。深橘色部分由苏木精复染剂着色。放大倍数:×200

P1888孟加拉国发生尼帕病毒的食源性传播//Stephen P. Luby,Mahmudur Rahman,M. Jahangir Hossain等

  我们调查研究了孟加拉国坦盖尔地区的一次脑炎爆发。病例定义为疫区 2004年12月15日至 2005年1月31日发热伴新发惊厥或神志改变者。12人符合病例定义;11人(92%)死亡。有3例血清样本;2例用捕获酶免疫测定检出抗尼帕病毒 Nipah virus的IgM抗体。我们的病例对照研究包括11例病人和33例对照。唯一与疾病显著相关的暴露是饮用生海枣汁(病例组64%,对照组 18%;OR=7.9,p=0.01)。果蝠(巨狐蝠Pteropus giganteus)对海枣汁采集者是一大麻烦,因为夜间果蝠会偷喝用陶土罐收集的海枣汁。本研究提示尼帕病毒可通过饮用新鲜海枣汁从果蝠传播到人群。

P1895斯洛伐克喀斯特地带的路西塔尼亚螺旋体与绿蜥蜴(翡翠蜥Lacerta viridis)//Viktória Majláthová,Igor Majláth,Marketa Derdáková等

在欧洲,伯氏疏螺旋体通过篦子硬蜱Ixodes ricinus进行传播。储存宿主与伯氏疏螺旋体基因型有特异联系。我们 的研究重点为作为硬蜱宿主和疏螺旋体菌潜在宿主的绿蜥蜴(翡翠蜥)。2004和2005年间,共捕获146只携带硬蜱的绿蜥蜴,从中分离到469只篦子硬 蜱。这些硬蜱中16.6%感染了螺旋体。从绿蜥蜴采集的102个皮肤活组织切片检查样本中有18.6%检测结果阳性。最常见的基因型为路西塔尼亚螺旋体Borrelia lusitaniae(77.9%-94.7%)。超过19%的篦子硬蜱样本采自蜥蜴样本螺旋体阳性的地区。加里疏螺旋体B. garinii为主要基因型,路西塔尼亚螺旋体占11.1%。从绿蜥蜴的皮肤活组织样本和寄生于硬蜱中检出路西塔尼亚螺旋体,提示绿蜥蜴参与了路西塔尼亚螺旋体传播循环。

P1909 北美大西洋海岸海鸟寄生蜱(Ixodes uriae)的加里疏螺旋体//Robert P. Smith, Jr,Sabir Bin Muzaffar,Jennifer Lavers等

导致莱姆病的伯氏疏螺旋体基因型群中,加里疏螺旋体Borrelia garinii的神经毒性最强。在欧洲,加里疏螺旋体通过篦子硬蜱Ixodes ricinus传播到鸟类和哺乳动物类储存宿主和人类。加里疏螺旋体在海鸟中通过Ixodes uriae(一种分布在南北半球的高纬度地区的蜱)形成地方动物病循环。为了验证北美大西洋海岸的海鸟寄生蜱是否感染加里疏螺旋体,我们用多克隆抗螺旋体荧光抗体检测了261只寄生蜱(Ixodes uriae)。此次筛查发现纽芬兰鸥岛的61份蜱中有10份螺旋体阳性。利用PCR技术获得的rrs-rrla 基因间的隔离子的DNA扩增片段序列分析与基因库中加里疏螺旋体的序列相符。这种媒介引起北美地方动物莱姆病的可能性还是未知数。

P1913 从水獴(water mongoose)中分离出拉各斯蝙蝠病毒Lagos bat virus//Wanda Markotter,Ivan Kuzmin,Charles E. Rupprecht等

2004年8月从南非夸祖鲁纳塔尔省德班地区一种陆地野生动物水獴(water mongoose)中分离出一种基因型2狂犬病毒。该病毒分离株经抗原和基因特征分析确认为拉各斯蝙蝠病毒(LBV),水獴经细胞色素b序列分析鉴定为沼泽獴Atilax paludinosus。 系统发育分析证明该分离株与既往南非蝙蝠的LBV分离株序列同源。小鼠研究提示既往的研究低估了LBV的外周致病性。鉴于有证据表明目前的狂犬病疫苗不能 为抗LBV感染提供充分的保障,南非的LBV监测策略必须加以改善,以便更好地理解这种病毒的流行,并为将来确定疫苗方案提供可靠的信息。

P1933耐甲氧苯青霉素的金葡萄球菌感染畜牧人员//Beth A. Hanselman,Steve A. Kruth,Joyce Rousseau等

一次国际兽医大会的417名与会者中有27名(6.5%)的鼻孔中分离出耐甲氧苯青霉素的金葡萄球菌(Methicillin-resistant Staphylococcus aureus, MRSA):兽医23/345(7.0%),技术员4/34(12.0%),其他人员0/38。大动物医疗人员(15/96,15.6%)的感染现象比小 动物医疗人员(12/271,4.4%)或未接触患病动物人员(0/50)更普遍(p<0.001)。大动物接触史是与感染显著关联的唯一因素 (OR=2.9,95%可信区间1.2-6.6)。脉冲磁场凝胶电泳发现兽医中2个主要克隆株的分布类似过去报道的马和与人类相关的动物。从美国和德国的 与会者中分离出的加拿大流行株MRSA-2(CMRSA)不仅感染大动物医疗人员,而且感染小动物医疗人员。而从美国、英国和丹麦的与会者中分离出的 CMRSA-5仅感染大动物医疗人员。MRSA感染可能是兽医的一种职业风险。

P1942评估吸入性炭疽爆发预警技术//David L. Buckeridge,Douglas K. Owens,Paul Switzer等

吸入性炭疽爆发的及时预警技术对临床和公共卫生管理至关重要。在综合征监测方面投资相当可观,但对如何将常规临床病例的表现与发现吸入性炭疽 爆发联系起来几乎一无所知。我们进行了一次吸入性炭疽爆发的模拟试验来比较临床病例表现和综合征监测两种预警技术的优劣。模拟释放了 1kg炭疽孢子后,综合征监测首先发现爆发的比例在特异度为0.9的情况下为0.59;在特异度为0.975的情况下为0.28。综合征监测发现的平均受 益天数在特异度为0.9的情况下为1.0天;在特异度为0.975的情况下为0.32天。虽然综合征监测很敏感,可在未出现临床病例表现时发现一部分真实 爆发;但经常误报。

福建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林春芳摘译

美国《Emerging Infectious Diseases》2006年第12期有关人兽共患病论文摘译(下)

P1853 小火鸡中的人麦塔病毒//Binu T. Velayudhan,

本研究目的在于再次检验人麦塔病毒(hMPV)不会感染火鸡的假设. 六组2周龄火鸡(每组20只)分别经鼻腔接种以下试剂:正常细胞悬液、hMPV基因型A1、A2、B1、B2和禽麦塔病毒(aMPV)C亚型。接种 hMPV的小火鸡4-9天后出现流涕症状,用逆转录PCR和免疫组化技术检测到特异的病毒RNA和抗原。hMPV感染的火鸡鼻颊骨出现炎症反应并有粘液积 聚。临床症状、鼻颊骨检出hMPV和病理学检查结果证明4型hMPV均可引起火鸡的一过性感染。因此有必要对hMPV和aMPV的跨物种致病性及其对人类 和动物健康的影响进行深入研究。

Figure.   Figure.

图1 小火鸡感染人麦塔病毒(hMPV B2)的临床症状:流涕(实线箭头)、眼皮水肿(虚线箭头)。

Figure.

图2 鼻颊骨的免疫组化表现:箭头所示为粘膜表面的病毒抗原(过氧化物染色,放大倍数×400)。A)感染人麦塔病毒(hMPV B2)的小火鸡;B)感染禽麦塔病毒(aMPV C)的小火鸡;C) 接种正常细胞悬液的小火鸡

P1965狂犬病相关的杜文海格病毒在南非引起人类致死性感染//Janusz T. Paweska,等

2006年初一名被蝙蝠抓伤的病人死于狂犬病样疾病,从该病例分离出杜文海格病毒(Duvenhage virus)。此前该病毒感染人类的唯一病例36年前发生在距本次发病地点约80公里的地方。

目前的棒状病毒科狂犬病毒属包括狂犬病毒(RABV)(基因型1)和6种狂犬病相关病毒:非洲3种,拉各斯蝙蝠病毒(LBV)(基因型2)、 莫克洛(MOKV)病毒(基因型3)和杜文海格病毒(DUVV)(基因型4);欧洲蝙蝠狂犬病毒1和2(EBLV1和2)(基因型5和6);以及澳洲蝙蝠 狂犬病毒1和2(ABLV)(基因型7)。RABV通过基因改变以适应特异的动物宿主,因此特定地区的狂犬病主要在某种宿主中发病和传播。犬科动物型或狗 型的RABV在全球分布范围最广。南非北部地区的RABV的传播媒介是狗和豺;东部地区为人狂犬病例的主要发病区,传播媒介是狗;西部地区的传播媒介是蝠 耳狐。此外,南非内陆地区的獴类(Herpestidae)可以传播某种獴科基因型的RABV,这种病毒对狗的传染性较弱,引起狗、猫或人狂犬病的可能性不大,但对奶牛和绵羊有一定影响。

虽然美洲以外地区的蝙蝠中尚未分离到RABV,但已有分离到狂犬病相关病毒的报道。非洲的LBV和DUVV与蝙蝠有关;但MOKV与蝙蝠无 关,而与鼩鼱和啮齿动物有关。已报道的15 例LBV分离株中,有8例来自南非夸祖鲁那他尔省的果蝠和猫,但尚无相关的人类病例。MOKV分离株见于非洲的鼩鼱、啮齿动物、猫和狗,南非夸祖鲁那他尔 省和东部海角的7只患有狂犬病样疾病的猫中也分离出MOKV。1968年首次从鼩鼱中分离出MOKV,此后不久,尼日利亚于1969和1971年报道了2 例MOKV引起人类狂犬病样疾病的报道,但此后再无MOKV感染人类的报道。1970年发现的DUVV来自约翰内斯堡西北约 150公里的一例因不明种类的食虫性蝙蝠叮咬而死亡的病人。1981年,南非林波波省马克哈多镇(旧称路易斯·崔卡特)的猫在白天捕获了一只长翼蝠Miniopterus schreibersi(一种食虫性蝙蝠),从该蝙蝠检出DUVV。1986年津巴布韦的一次调查中也发现了带有DUVV的食虫性蝙蝠(西非裂颜蝠Nycteris thebaica)。

P1968 刚果民主共和国金沙萨地区人非洲锥虫病的传播//Gustave Simo,等

为了研究刚果民主共和国金沙萨地区人非洲锥虫病(HAT)(昏睡病)的流行情况,2005年进行了两次昆虫学调查。在舌蝇的中肠内发现了布氏冈比亚锥虫Trypanosoma brucei gambiense和吸取的人血,说明该地区HAT正在传播。虫媒的控制将有助于改善该地区HAT的防治效果。

调查中运用了多种研究方法来反映本次HAT的流行情况。流行病学数据提示金沙萨市内和市郊地区发生了HAT的暴发流行,但Robays等人的 一项病例对照研究认为金沙萨市内居民的HAT与Bandundu和金沙萨农村地区HAT的传播有关。金沙萨地区HAT的流行病学研究发现舌蝇中肠内的布氏 冈比亚锥虫是识别HAT在人类与舌蝇间传播的关键。

P1971 西非的纳塔尔多乳鼠和拉沙热//Emilie Lecompte,等

西非几内亚18个地区13个种属1,482只鼠科啮齿动物的PCR筛查结果表明拉沙热病毒感染仅见于纳塔尔多乳鼠Mastomys natalensis。这种啮齿动物的地域分布与人类拉沙热病毒血清学阳性地区间的关联性比软毛多乳鼠M.erythroleucus更强。

大多数沙粒病毒的宿主比较专一,因此了解分类宿主的地域分布是理解人类感染流行病学的关键。七十年代,拉沙热病毒的啮齿类宿主分类为纳塔尔多乳鼠;此后,随着血红蛋白电泳在物种鉴定中的应用,发现软毛多乳鼠是拉沙热病毒的宿主,M.huberti也可能是拉沙热病毒的宿主。此外,大鼠Rattus 和小鼠Mus中也检测到拉沙热病毒的抗原,提示其它啮齿动物也可能与传播有关。

本研究中我们应用了最新的物种特异性PCR技术,对几内亚的1,000余例多乳鼠样本进行分子分型。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 筛查这些啮齿类动物的拉沙热病毒感染情况,结果显示塞拉利昂、利比里亚、几内亚、科特迪瓦和尼日利亚的拉沙热病毒流行,还发现非洲沙粒病毒中的莫巴拉 Mobala病毒和爱皮Ippy病毒以及三种与淋巴细胞脑膜炎有关的病毒。

P1975 阿尔及利亚瘟疫中的人兽共患病问题//Idir Bitam,等

一次人间暴发流行后,用PCR技术检测了95只阿尔及利亚的印鼠客蚤:Xenopsylla cheopis中鼠疫耶尔森菌Yersinia pestis的感染情况。结果确认有9只印鼠客蚤感染了鼠疫耶尔森菌,说明今后仍需关注阿尔及利亚的鼠疫耶尔森菌引起的人兽共患病问题。

此次瘟疫的病原体是鼠疫耶尔森菌,历史上记录的三次大流行曾导致了无数人的死亡。这种细菌在亚洲、非洲和美洲的局部地区仍然存在,对人类构成 了重要的人兽共患病威胁。近年来鼠疫耶尔森菌受到关注的另一原因在于它可以用于生物恐怖。鼠疫耶尔森菌主要感染小型哺乳动物,尤其是啮齿类动物,传播媒介 是跳蚤。全球疫源地共有200余种哺乳动物和至少80种跳蚤与鼠疫耶尔森菌的保存有关。其中大鼠的印鼠客蚤是主要传播媒介。

P1978 巴西西阿拉州人群和陆地野生动物中发现以狗为储存宿主的狂犬病毒//Silvana R. Favoretto,等

分子生物学分析发现巴西西阿拉州流行的狂犬病毒是以狗、蝙蝠和其它野生动物为储存宿主的狂犬病毒变种。大多数病毒与人类狂犬病毒有关。我们证明了一种狂犬病毒新变种是引起食蟹狐(Cerdocyon thous)中狂犬病传播流行的原因。

巴西西阿拉州实施了犬类狂犬病控制规划后,狂犬病人的数目有所下降。这说明野生动物携带的狂犬病毒具有重要的流行病学意义。1990~2005年间,西阿拉州共报道了173例食蟹狐Cerdocyon thous、25例普通棉耳狨猴Callithrix.j.jacchus和6例食蟹浣熊Procyon cancrivorous罹患狂犬病。同期巴西西阿拉州的40例狂犬病人中13例的传染源是野生动物。

鉴于流行病学的这一新形势,1996年公共卫生专家开展了宣传教育活动。虽然1999年记录的野生动物狂犬病例数为84,但未发生一例因野生动物引起的狂犬病人。本研究目的在于阐明与西阿拉州野生动物中发生狂犬病有关的一些流行病学事件。

P1982 威斯康星州南部野生哺乳动物中西尼罗河病毒抗体的携带情况//Douglas E. Docherty,

威斯康星州农场自由放养的中型哺乳动物中西尼罗河病毒(WNV)抗体的携带率为20%。抗体的阳性率与动物的性别、年龄、样本采集月份以及动物种类无关。我们的研究结果提示这些哺乳动物的感染途径相似。

1999年,美国从死亡的美国乌鸦(Corvus Brachyrhynchos)中首次检测到WNV,并建立了以死鸦为对象 的疾病监测系统。而有关农场自由放养的哺乳动物中WNV暴露的血清学调查比较罕见。虽然WNV能感染很多脊椎动物,但哺乳动物是假定的终末宿主。本文报道 了2003~2004年威斯康星州中南部的中型哺乳动物中WNV血清学调查的结果。

P1985西西里犬发热与感染康氏立克次(氏)体有关//Laia Solano-Gallego,等

来自意大利西西里的3只雄性约克郡犬因感染康氏立克次(氏)体Rickettsia conorii 出现急性发热症状,我们报道了相关的血清学和分子生物学依据。

由血红扇头蜱Ripicephalus sanguineus 传播的康氏立克次(氏)体导致地中海国家、非洲亚撒哈拉地区和亚洲出现了地中海斑点热(MSF)病人。疫区犬的立克次(氏)体血清学阳性率很高 (26%-60%),接触血清学阳性犬是人类罹患MSF的危险因素。近期研究报道在欧洲犬的血液中检测到立克次(氏)体的DNA,但有关康氏立克次(氏) 体引起犬类疾病的依据不足。1932年报道人类MSF以来,仅有2例犬因自然感染康氏立克次(氏)体而患病。此外,犬类感染试验观察到的临床症状仅为注射 部位的疼痛、红斑、水肿,和局部淋巴结病。本文报道了3只急性发热的约克郡犬感染康氏立克次(氏)体的PCR、DNA测序和血清转化的依据。

P1989 人类标本中鹦鹉热衣原体的基因分型//Edou R. Heddema, 等

经外膜蛋白A基因测序从10名鹦鹉热病人中检出鹦鹉热衣原体Chlamydophila(旧称Chlamydiapsittaci基因型A、B、C和一种与6BC型最为相似的新基因型病毒。欧洲健康鸟类携带有基因型C(3例)和B(1例)病毒,可能是人兽共患病储存宿主的重要成员。

鹦鹉热是一种人兽共患病,它的病原体鹦鹉热衣原体是一种专性胞内寄生菌。鹦鹉热衣原体分为8个血清型(A-F,M56和WC)和至少9个基因 型。外膜蛋白A基因序列分析是鉴定所有已知基因型的最精确的方法。所有基因型都有特异的鸟类宿主。引起人类鹦鹉热的鹦鹉热衣原体基因型尚未明确。本研究中 我们对本实验室所有PCR显示鹦鹉热衣原体阳性的人类标本进行了基因分型。

福建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林春芳摘译

Page created: August 05, 2011
Page updated: August 05, 2011
Page reviewed: August 05, 2011
The conclusions, findings, and opinions expressed by authors contributing to this journal do not necessarily reflect the official position of the U.S. Department of Health and Human Services, the Public Health Service, the 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or the authors' affiliated institutions. Use of trade names is for identification only and does not imply endorsement by any of the groups named above.
edit_01 ScholarOne Submission Portal
Issue Select
GO
GO

Spotlight Topics

 

 

Get Email Updates

To receive email updates about this page, enter your email address:

file_extern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