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ese Translation Vol 14, Issue 3
Back to Chinese Translations - 回到中文译本
美国《Emerging Infectious Diseases 》2008年第3期有关人兽共患病论文摘译
P365 关于废除社区在流感大流行期间实行的减灾策略//Victoria J. Davey, Robert J. Glass
我们通过网络计算模型,评估一次流感大流行后在两个社区废除减灾策略的域值。当两个级别的大流行(共有5级,其中第5级与1918年流感类 似)发病率在7天内消退到0,1,2或3个病例的域值时结束对儿童的隔离或对所有社区的隔离。以一次未进行减灾的疫情或在疫情期间持续采取减灾策略作为对 照。在感染率和发病率上, 7天内0-病例的废除域值与持续减灾策略相当,但在中度或严重大流行中需要减少6%到32%天数的减灾策略。如果再次出现病例,减灾策略将在预先确定的 10个病例后重新启用,以阻止再次流行。当社区高度服从并与严格的减灾域值联合使用时,减灾策略最有效。减少了执行控制流感大流行策略的需要,而发病率没 有增加。
P390 纽约市无HIV感染病人的非结核分枝杆菌流行病学//Ethan E. Bodle,Jennifer A. Cunningham,Phylis Della-Latta等
我们回顾了纽约市一家大医院在2000-2003年间没有HIV感染,非结核分枝杆菌(NTM)培养阳性的病人的医学记录。总共505个病人 NTM培养阳性;119(24%)符合NTM疾病的标准。在我们研究中病例病人人口统计学特征(66%女性,61%白人,及59%大于60岁)和由地区性 人口普查得到的的基础人群特征存在统计学上的差异。估计的阳性培养率、所有疾病和呼吸道疾病的发病率分别是每10万人中17.7, 2.7 和2.0。与感染鸟分枝杆菌复合物(MAC)(27%)(p<0.01)的病人相比,更多感染快速繁殖的分枝杆菌(61%),堪萨斯分枝杆菌 (70%),或海鱼分枝杆菌(100%)的病人符合疾病的标准。无HIV感染的NTM病人在增加。实验室监测可以检测非MAC和非呼吸道疾病。
P406 肾综合征出血热病人的唾液中检出汉坦病毒RNA //Lisa Pettersson,Jonas Klingstrom,Jonas Hardestam等
汉坦病毒引起两种动物源性疾病,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和汉坦病毒心肺综合征。感染通常在吸入被病毒污染的啮齿动物排泄物后发生。除了动 物源性感染途径,更多的事实证明安第斯病毒的人群传播。由于这个原因,我们研究HFRS病人的唾液是否含有汉坦病毒。在瑞典北部的一次一种较轻型的肾综合 征出血热肾病(NE)暴发中,我们采集了14个住院并确认有Puumala病毒(PUUV)感染NE病人的唾液和血浆。通过定量逆转录PCR在10个病人 的唾液中检测到PUUV RNA(范围1 530-121 323 PUUV RNA拷贝/mL)。同一病人的唾液和血浆的PUUV S-片段序列是相同的。我们的数据表明在疾病症状发作后的数天内汉坦病毒的RNA可在人类唾液中检测到,提示汉坦病毒的人群传播可通过唾液发生.
P412 印度Ahmedabad地区增加的死亡率与基孔肯雅流行有关// Dileep Mavalankar, Priya Shastri, Tathagata Bandyopadhyay, 等
在2005-2006年,印度洋的留立旺(Reunion)岛报告约266 000的基孔肯雅病例,254人死亡。2006年印度报告约140万基孔肯雅热病例,无人死亡;印度Ahmedabad地区报告60 777例疑似基孔肯雅病例。为了评估这次流行病的影响,将Ahmedabad地区(人口380万)2006年与2002-2005年的死亡率进行比较。与 前4年中同样月份的平均死亡人数相比,基孔肯雅流行时(2006年8-11月)死亡病例共计超出2 944例。这可能归因于这次基孔肯雅病的地方性流行。然而,也有可能有隐藏的或不能解释的死亡原因。公共卫生当局应彻底调查与这次流行病有关的新的死亡原 因,并采取措施预防基孔肯雅病的进一步流行。
P416 2006年从印度洋地区回到欧洲的旅行者的基孔肯雅热诊断检测//Marcus Panning,Klaus Grywna,Marjan van Esbroeck等
基孔肯雅热已传播到一些印度洋岛屿和印度,包括著名的旅游胜地。为了比较诊断试验的有效性并了解这次暴发的程度,我们应用3种诊断方法检测了 2006年从印度洋地区回到欧洲的680个病人的720份标本。上半年证实有24.4%的基孔肯雅病毒感染,下半年有9.9%。症状发作后4天内采集的所 有标本逆转录PCR结果阳性。有的病人在发病第1天用免疫荧光检测法检测到IgM抗体,发病第2天检测到IgG抗体,所有病人在发病第5天后都可以检测到 IgM和IgG。在症状发作后不久,病人出现IgG和IgM并有很高的病毒载量(某些大于109拷贝/mL血浆)。这些数据将有助于医疗机构为归来旅行者选择诊断性检验。
P436 2002–2005年美国献血人员中西尼罗病毒的遗传变异//Andriyan Grinev,Sylvester Daniel,Susan Stramer等
西尼罗病毒(WNV)于1999年在美国检测到,此后每个夏季重复出现,并成为地方性流行病。2002年记录到输血传播,从2003年起开始 筛查献血人员的WNV。我们调查2002-2005年间WNV RNA检测阳性的30个献血感染者样品中分离株的遗传变异。分析了8个分离株的全基因组序列和另外22个分离株的结构基因序列。结果发现不同地理区域分离 株的某些遗传多样性,以及与报道的1999-2001年间流行序列遗传分歧。结构基因的核苷酸序列的分化略有增加,从2002年的0.18%增加到 2005年的0.37%,表明在那个时期缺乏强选择压力,WNV的遗传进化是有限的。然而,随着病毒地理分布的扩展,WNV持续从祖先分离株分化。
P445 一种新的鸟枪细胞培养收获方法发现和区别新出现的沙眼衣原体克隆群//Naraporn Somboonna,Sally Mead,Jessica Liu等
沙眼衣原体是全球范围内一种可预防的失明和细菌性性传播疾病的最主要原因。蚀斑实验一直用来从混合感染中克隆分离适应实验室的沙眼衣原体,但 没有从最近的临床标本中分离克隆的检测方法报道。由于我们发现最近的临床标本不形成蚀斑,因此我们开发了一种新的鸟枪细胞培养收获分析方法。根据外膜蛋白 A和16S rRNA序列,对克隆进行株型别鉴定。令人吃惊的是,沙眼衣原体的参考株A/SA-1含有流产衣原体(Chlamydophila abortus.)的克隆,后者主要感染反刍动物和猪,从来没有在结膜炎流行人群中被检出。也同样发现了参考株Ba/Apache- 2的3个克隆变体。我们的发现反映了在鉴别含有新的或又出现的毒株的混合感染时克隆分离的重要性,以及活的克隆对研究的重要性,使我们能更完全了解体内毒 株混合的动力学、进化和疾病的发病机理。
P454 纽约州东方马脑炎病毒的分子流行病学//David S. Young,Laura D. Kramer,Joseph G. Maffei等
在北方中心地区对东方马脑炎病毒(EEEV)的保存、过冬和消失的知识了解很少。因此我们探讨描述在当前和过去的畜疫流行期间纽约州EEEV 的分子流行病学。为了分析EEEV是否保存过冬,是周期性地再次引入还是二者皆有,我们对纽约州和美国东海岸的42株EEEV分离株的E2和部分NSP3 编码区进行测序。我们的种系分析表明生成的亚进化枝趋向于含有南方的毒株,其分离早于遗传相近的北方毒株,意味着EEEV曾经沿着东海岸从南方到北方的移 行。在纽约2003–2005年和1974–1975年畜疫流行期间分离的毒株的高度聚集性证明了EEEV曾经在此地区保存过冬。此研究为南方的EEEV 毒株传播到纽约,然后在当地扩增、保存和过冬提供了分子证据。
(福建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修文琼摘译 张拥军审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