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ese Translation Vol 17, Issue 12
Back to Chinese Translations - 回到中文译本
美国《Emerging infectious diseases》2011年第17卷第12期有关人兽共患病论文的摘译
P2203 2007–2009年北美海洋哺乳动物康复中心中的海豹痘病毒//Amira A. Roess, Rebecca S. Levine, Laura Barth, 等
海豹痘是一种影响鳍足类哺乳动物(如海豹和海狮)的一种人兽共患病,可在圈养和康复期的动物中发生。我们在11个海洋哺乳动物中心各选1名工作人员进行基本情况调查,用问卷形式调查了其他31名工作人员 ,了解他们关于海豹痘病毒的知识和体会,并在海洋康复中心的鳍足类哺乳动物中查找与海豹痘病毒暴发有关的因素。1423只鳍足类动物的基础资料和健康数据来源于11个海洋动物中心。在23只临床诊断为海豹痘的哺乳动物中,4只在到达中心时已发病,11只在到达5周内发病,2只在到达5周后发病,另外6只发病时间不详。大部分感染发生在鳍足类哺乳动物的年龄小于1岁。9只感染动物出现营养不良;4只伴随其他疾病。海豹痘在2个动物中心的工作人员中也有发生。海豹痘是在康复疗养期鳍足类哺乳动物中值得关注的一种人兽共患病。职业教育有助于减少人类感染海豹痘的风险。
P2209 委内瑞拉瓜纳瑞托病毒和皮里陶病毒在野生啮齿动物中的传播//Mary L. Milazzo, Maria N.B. Cajimat, Gloria Duno, 等
对在1997年2月于委内瑞拉的一个农场上捕获的啮齿动物的样本进行沙粒病毒培养、瓜纳瑞托病毒(Guanarito virus, GTOV)抗体和皮里陶病毒(Pirital virus, PIRV)抗体检测。在64只短尾蔗鼠(Zygodontomys brevicauda)中有31只(48.4%)感染了GTOV。1只阿尔斯通棉鼠(Sigmodon alstoni)感染GTOV,其余56只阿尔斯通棉鼠中有36只(64.3%)感染了PIRV。现场和实验室数据分析均提示水平传播是GTOV在短尾蔗鼠中传播的主要模式,而垂直传播是PIRV在阿尔斯通棉鼠中传播的一个重要模式。同时也提示大部分感染GTOV的短尾蔗鼠和感染PIRV的阿尔斯通棉鼠有可能通过体内分泌物和排泄物把病毒传给人类。
P2216 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洛杉矶鼠中的戊型肝炎病毒//Robert H. Purcell, Ronald E. Engle, Michael P. Rood, 等
大鼠在人类戊型肝炎病毒(HEV)感染中的作用一直存有争议。最近,在德国鼠体内分离到遗传学亲缘关系不同的HEV毒株,并对其基因组进行测序。我们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洛杉矶市区大鼠体内也分离到与其遗传学性状相似的HEV毒株,并对其感染实验室鼠和非人类灵长类动物的能力进行特征分析。从134只野生鼠血清样本中分离到两株HEV病毒,这批样本抗HEV抗体血清阳转率约为80%。病毒对抗HEV抗体阴性的SD大鼠具有传染性,但其传染效率参差不齐,传染强度较弱,持续时间不长。病毒血症在裸鼠中发生率较高。血清学方法和逆转录PCR检测HEV感染的敏感性相当。从洛杉矶分离到的HEV病毒与从德国分离到的病毒序列几乎一致。大鼠HEV病毒不能传给恒河猴,提示大鼠不是人类HEV感染的传染源。
P2223 2008年西班牙肠道病毒合并感染及手足口病后的指(趾)甲脱落症//Maria A. Bracho, Fernando Gonzalez-Candelas, Ana Valero, 等
手足口病是一种由肠道病毒(EVs)引起的常见病,常影响儿童。在2008年夏季和秋季,西班牙巴伦西亚市发生了聚集性的以及散发性的手足口病病例,这些病例随后发生了指(趾)甲脱落症。粪便标本取自曾感染或未曾感染手足口病的指甲(趾)脱落患者,以及接触过EV病毒阳性的指(趾)甲脱落患者的健康儿童。1型病毒衣壳蛋白基因全序列用于基因分型和系统树分析。在一个暴发指(趾)甲脱落症的托儿中心主要检测出两种EV病毒血清型即柯萨奇病毒A10和柯萨奇病毒B1(CVB1),两种病毒血清型单独感染或联合感染。在我们研究的基础上,以及对西班牙同期发生指(趾)甲脱落症暴发的另外两个托儿中心进行CVB1检测,我们推测引起手足口病的一种EV病毒血清型加上CVB1血清型的混合感染是手足口病后出现的指(趾)甲脱落症这种新发现的罕见后期并发症的原因。
P2239 猪链球菌2型北美分离株的谱系与毒力//Nahuel Fittipaldi, Jiangu Xu, Sonia Lacouture, 等
我们对北美64株分离自猪的猪链球菌2型分离株进行多位点序列分型。菌株主要序列型为ST28(51%)、ST25(44%)和ST1(5%)。我们证实了序列型(STs)和毒力标记物如溶血素(SLY)、溶菌酶释放蛋白(MRP)以及胞外因子(EF)的表达之间存在非随机组合现象。编码菌毛的菌毛簇基因srtF和srtG的表达与序列型之间也存在非随机组合现象。ST1型菌株基因型为SLY+EF+MRP+srtF pilus+srtG pilus-;ST25型菌株为SLY-EF-MRP-srtF pilus-srtG pilus+;而大部分ST28型菌株为SLY-MRP+EF-srtF pilus+srtG pilus+。从鼠感染模型中证实ST28型菌株基本上是无毒力的,ST25型菌株为中等毒力的,而ST1型菌株则为高毒力。ST1型在全球人猪链球菌病中占较高比例,其在北美的存在提示不能忽视人兽共患的猪链球菌病在这片大陆上暴发的可能。
P2262 候选细胞基质、疫苗制品与传染性海绵状脑病//Pedro Piccardo, Larisa Cervenakova, Irina Vasilyeva, 等
传染性海绵状脑病(TSE)致病因子已对人体组织源性医疗制品、人的成分血和动物疫苗造成污染。本研究的目的为确定已用于或将用于制造生物制品的5类细胞株及其他细胞对TSE的潜在易感性。这些细胞株暴露于新型散发的克-雅氏病(Creutzfeldt-Jakob disease)和牛海绵状脑病(BSE)的传染性致病因子中。检测上述培养物中与TSE相关的朊病毒蛋白(PrPTSE),并分析TSE在啮齿动物与非人类灵长类动物中的传染性。截止目前,在研究中还未检测到细胞株感染了PrPTSE或者TSE。接种BSE脑组织匀浆的动物发生了典型的海绵状脑病。相反的,接种了暴露于BSE病原中的细胞株的动物则保持无症状。我们研究的所有细胞株均不受包括BSE病原因子在内的3种TSE因子的感染。
P2277 新型多通道HIV/猴免疫缺陷病毒抗体检测分析//Steve Ahuka-Mundeke, Ahidjo Ayouba, Placide Mbala-Kingebeni, 等
像大部分新发现的传染性疾病病毒一样,HIV病毒也是源于动物。为了评估刚果人民共和国猴免疫缺陷病毒(SIVs)由非人类灵长类动物传染给人类的跨物种传播风险,我们在3个相隔较远的森林中收集到330份标本源自野味灵长类动物肉。通过使用一种在一个检测孔中包含34种HIV和SIV抗原的新型的高通量检测技术来估计SIV的患病率。总体而言,19%的野味灵长类动物肉感染了SIV,并且确定了新的SIV病毒谱系。最高的SIV患病率在红尾长尾猴(25%)和楚阿帕河红疣猴(24%)这两种最常见的狩猎物种中检测到,故增加了SIV跨物种传播的可能性。需要进一步研究以确定是否其他的猴免疫缺陷病毒能跨越物种屏障。如今随着新检测方法的开发,针对大规模抗原的筛查变得更容易且更快速。
(福建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邱月锋 译,王惠榕 审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