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directly to site content Skip directly to page options Skip directly to A-Z link Skip directly to A-Z link Skip directly to A-Z link

Chinese Translation Vol 17, Issue 4

Back to Chinese Translations - 回到中文译本

美国《Emerging Infectious Diseases》2011年第4期有关人兽共患病论文摘译

P599 高毒性格鲁吉亚2007/1猪瘟分离株的染色体组分析// David A.G. Chapman, Alistair C. Darby, Melissa Da Silva等

非洲猪瘟在非洲广泛流行,但偶尔会传播到其他洲。2007年6月,在格鲁吉亚共和国高加索地区分离到了非洲猪瘟,接着在其邻国(亚美尼亚、阿塞拜疆和俄罗斯联邦的9个州)也分离到此毒株。先前的数据表明,格鲁吉亚2007/1毒株的3个基因序列与在莫桑比克、马达加斯加和津巴布韦分离到的基因II型毒株相近。本文报告了格鲁吉亚2007/1毒株的完整染色体组编码序列及其与其他分离株的比较结果。该染色体组共有编码166个开放阅读框架(ORFs)的189,344个碱基对。根据125个保守的ORFs连接序列种系发生分析表明,该毒株与摩库兹(Mkuzi)1979年分离株的聚簇最接近。有些ORFs的聚簇不同,提示可能发生了重组。本文的结果为监测该病毒的染色体组变化提供了基线。

P606 腹泻病人的多病原体感染// Brianna Lindsay, T. Ramamurthy, Sourav Sen Gupta等

为了解病人的腹泻原因,我们在印度加尔各答柯卡塔(Kolkata)的贝利亚哈塔(Beliaghata)传染病综合医院开展了系统性主动监测。我们从2,748例病人的粪便标本中查找26种已知的胃肠道病原。大约三分之一(29%)的病人标本包含多种病原体。多种微生物感染常包含O1群霍乱弧菌和轮状病毒。当这些病原体存在的时候,有些同时感染的病原体显著减少(p = 10–5 — 10–33),有些病原体显著增多(p = 10–5 — 10–26),而有些病原体则与O1群霍乱弧菌或轮状病毒不存在时检出的频率相同。当把数据按病例的年龄和季节分层时,许多非随机的关联依然存在。这些非随机关联的原因和效果目前未知。

P612 petrii博德特菌感染在人类体内长期存在// Alain Le Coustumier, Elisabeth Njamkepo, Vincent Cattoir等

本文报告了从一位患有弥漫性支气管扩张的79岁老妇人痰液中分离到petrii博德特菌,该菌在老妇人身上持续存在了1年以上的时间。该病例因呼吸困难并发展成严重咳嗽伴脓痰而第一次住院时,从痰液中培养出petrii博德特菌。在第一次发病住院后,该病例又因出现支气管粘液溢症状而住院4次。我们用生物化学、基因分型和蛋白质生物学方法对分离到的菌株进行分析。将该petrii博德特菌株与其他从人类或环境中分离到的petrii博德特菌和从人类呼吸道分离到的百日咳杆菌、副百日咳杆菌、支气管炎博德特菌和holmesii博德特菌进行比较。我们发现,petrii博德特菌与先前已被论证的支气管炎博德特菌一样,能在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体内长期存在。

P619提倡手部卫生对实验室确诊的流感发病率以及学校儿童缺课的影响,埃及开罗//Maha Talaat, Salma Afifi, Erica Dueger等

为评估加强手部卫生对减少因流感样疾病、腹泻和结膜炎而缺课的影响,我们在埃及开罗的60所小学开展了随机对照试验。在干预学校,要求小学生们每天洗手2次,并通过娱乐活动向学生们提供健康相关信息。之后收集学生缺课及因病缺课的原因。学校护士采集具有流感样症状学生的鼻拭子,并用定性诊断试验检测甲、乙型流感。与对照组相比,干预组学生因流感样疾病、腹泻、结膜炎和实验室确诊的流感分别减少了40%、30%、 67%和50% (每种疾病p<0.0001)。结果表明,提倡手部卫生对减少由于这些疾病引起的缺课有效。

P639 美国华盛顿西雅图卫生保健人员病后携带2009年甲型H1N1流感大流行病毒情况// Meagan Kay, Danielle M. Zerr, Janet A. Englund

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推荐建议,卫生保健人员感染2009年甲型H1N1流感大流行病毒后,应该在未使用退热剂的情况下体温降至正常后24小时恢复工作。在一次流感暴发中,我们研究了患流感的卫生保健人员的体温和病毒携带的关系。被研究对象每天记录体温,并且在发病后2周内提供鼻腔冲洗标本。用PCR和培养法检测标本。当符合CDC推荐的恢复工作标准时,16名卫生保健人员中有12名(75%,95%可信区间为48%–93%)PCR检测病毒阳性,9名(56%,95%可信区间为30%–80%)病毒培养阳性。可见,当符合CDC推荐的恢复工作标准时,卫生保健人员仍可能携带病毒。我们需要进一步研究病毒携带、症状和传染性之间的关系。

P681 库存的天花病毒应该销毁吗?// Raymond S. Weinstein

2011年,世界卫生组织将提出是否销毁库存天花病毒的建议,但是,当完全销毁这些病毒库存的建议首次提出后,环境发生了变化。最近的研究提示,天花病毒及其试验替代物疫苗,具备通过复杂的机制,显著改变人类免疫功能的能力,科学家们刚开始试图阐明这种复杂的机制。进一步研究可能需要完整的病毒。再者,现代科学有能力在实验室中再创造出天花或类似天花的生物体,自然界也可能象天花出现的时候一样,再创造出天花病毒。这些因素强烈建议,用高压蒸气灭菌器把天花病毒完全消灭是个不好的建议。

P688 在马拉维,B型流感嗜血杆菌结合疫苗使细菌性脑膜炎发病减少// David W. McCormick and Elizabeth M. Molyneux

对数据进行回顾性研究表明,在马拉维的布兰太尔(Blantyre),B型流感嗜血杆菌结合疫苗使儿童流感嗜血杆菌脑膜炎的每年发病数减少。在年轻的细菌性脑膜炎患者中,HIV的现患率很高(1997-2009年高达36.7%),肺炎球菌是最常见的病原(2009年为57%)。

P691 猪流感病毒的快速基因分型// Polly W.Y. Mak, Chloe K.S. Wong, Olive T.W. Li

2009年甲型H1N1流感大流行病毒的出现,使得对猪流感病毒加强监测的需求更加突显。我们发现,用实时反转录PCR进行基因分型是一种快速而简单的基因分型方法,该法可以鉴别来源于欧亚禽样病毒、三重配病毒和2009年甲型H1N1流感大流行病毒的世系。

P695羊瘙痒病与羊牛海绵状脑病的分子学鉴别// Laura Pirisinu, Sergio Migliore, Michele Angelo Di Bari等

绵羊CH1641样传染性海绵状脑病与牛海绵状脑病(BSE)毒株的分子学特征相似。我们发现,绵羊BSE的朊蛋白PrPSc 极其难以改变。这个特征与N端PrPSc分裂相结合,允许我们鉴别经典的羊瘙痒病(包括CH1641样传染性海绵状脑病)与自然感染的山羊BSE和实验室感染的绵羊BSE。

P699 近年来海地霍乱流行的起源// Afsar Ali, Yuansha Chen, Judith A. Johnson

2010年,在海地发生霍乱流行后3周内,海地阿波耐圣马克医院(St. Mark’s Hospital, Arbonite)从16例严重腹泻病人中分离到变异的带有古典霍乱毒素B基因的O1群埃尔托霍乱弧菌。对187株霍乱弧菌的变数衔接重复(Variable-number tandem-repeat)分型结果表明,菌株之间的变化很少,提示此次霍乱流行具有共同来源。

P711 卢旺达野生山地大猩猩感染人类偏肺病毒// Michael R. Cranfield, Kirsten V.K. Gilardi, Lucy Spelman等

山地大猩猩与人类具有遗传学的亲缘关系使人们关注传染性病原体的种间传播。2009年,卢旺达发生一次呼吸道疾病暴发, 我们从2只死亡的大猩猩中分离到人类偏肺病毒,病毒从人类传给大猩猩,可以解释这一现象。为了保证这些濒危动物的生存,应该开展监测。

P747 美国加州圣地亚哥3种野生动物中发现2009年甲型H1N1流感大流行毒株//Mark D. Schrenzel, Tammy A. Tucker, Ilse H. Stalis等

2009年甲型H1N1流感毒株在全球范围内迅速引起人间的流感大流行,同时对其他许多物种也有很强的传染性。该病毒反复在猪中发现,也在狗、猫、火鸡、雪貂等家养动物和臭鼬、猎豹、大蚁兽等非家养动物中检出。在有些个案中,可能发生动物和动物间的传播,并发展成野生动物贮存宿主,这种现象已引起关注。

2009年4月,美国加州发现首例由甲型H1N1流感大流行毒株引起的人间病例后,10月至11月病例大量增加。在这期间,圣地亚哥1个动物园里的1只12岁的雄性美洲獾(Taxidea taxus taxus)、1只19岁的雌性婆罗洲熊狸和1只7岁的黑脚貂出现了呼吸道症状。

用PCR检测上述3种野生动物的标本,发现3种动物标本的甲型流感特异性基因片段均阳性,对PCR扩增物进行测序,发现这3种动物都感染了2009年甲型H1N1流感大流行病毒。

(福建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欧剑鸣 译  黄丰 校)

Page created: March 07, 2012
Page updated: March 07, 2012
Page reviewed: March 07, 2012
The conclusions, findings, and opinions expressed by authors contributing to this journal do not necessarily reflect the official position of the U.S. Department of Health and Human Services, the Public Health Service, the 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or the authors' affiliated institutions. Use of trade names is for identification only and does not imply endorsement by any of the groups named above.
edit_01 ScholarOne Submission Portal
Issue Select
GO
GO

Spotlight Topics

 

 

Get Email Updates

To receive email updates about this page, enter your email address:

file_extern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