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ese Translation Vol 8, Issue 2
Back to Chinese Translations - 回到中文译本
美国Emerging Infectious Diseases 2002年第2期有关论文摘要
P115 莱姆病和与蜱传播有关的回归热螺旋体的媒介交叉反应和分子适应性
作者:Tom G. Schwan and J. Piesman
疏螺旋体属中致病性螺旋体主要由2种蜱传播。莱姆病伯氏疏螺旋体由慢饲的肩突硬蜱(Ixodes scapularis)传播,而回归热赫姆氏疏螺旋体则由一种快饲的隐缘蜱——赫姆钝缘蜱(Ornithodoros hermsi)所传播。莱姆病螺旋体一般局限于未进食的肩突硬蜱中肠。当幼蜱进食时,细菌通过血腔到达唾液腺,并在2天后由唾液传播到另一个新的宿主。回归热螺旋体感染赫姆钝缘蜱未 进食的中肠,但也存在于包括唾液腺的其它部位。故而回归热螺旋体存在于这些快速喂饲的蜱的唾液腺中,并通过数分钟内袭击哺乳动物宿主而有效地传播。本文描 述了伯氏疏螺旋体和赫姆氏疏螺旋体在它们感染蜱或哺乳动物时是如何改变它们的外形,分别表示了某些表面暴露的脂蛋白的生物学功能。
P116 图1. 一只传播伯氏疏螺旋体硬蜱的背部视图(左)和一只传播赫姆氏疏螺旋体赫姆钝缘蜱(隐缘蜱种,软蜱)的背部视图(右)。
P118 图2.实验感染小鼠血涂片的赫姆氏疏螺旋体免疫荧光染色所见。这种高密度循环于小哺乳动物外周血中的螺旋体的再现,使得仅摄取少量血液的快饲蜱可获得这种细菌。
P119 图3. 一个压扁的赫姆钝缘蜱唾液腺用抗可变小蛋白(Vsp)33抗体染色的赫姆氏疏螺旋体视图。唾液腺的持续感染使得这些螺旋体在蜱进食的数分钟内得以传播。
P122 研究再发现细菌病的经典和分子技术: 一种实验室前景展望
作者:P. Houpikian and D. Raoult
再发现细菌病原学的鉴定一般包括微生物学、血清学、分子学工具以及培养等方法。由于近10年分子技术的惊人发展,有些学者认为这些技术将迅速取代培养法。 对某种新技术优点的检验,关键在其是否能发现再发现传染病细菌。历史上,显微镜起了重要作用,血清学提供病因学上的间接证据。由于所有再发现传染病细菌能 够在人工培养基或细胞株或至少在动物中繁殖,分离和培养是关键。随着广谱DNA的应用,在新的临床综合症中,已鉴定或检测了某些细菌。在再发现细菌病的研究中,培养法的优点无法被取代,因为它使抗原研究、抗体敏感性试验、实验模型和基因研究得以进行。而且,病原学鉴定依然是最终目的。
P126. 图2. 在一名血培养 阴性的心内膜炎患者静脉中证实亨希尔巴尔通氏体(B.henselae)。细菌显示为黑色颗粒(初始放大倍数:´250)。
P126. 图3. 在绒毛尖切片中用免疫组化法证实惠普氏Tropheryma(T. whipplei)。在空泡巨噬细胞浆内的细菌显示为红棕色沉淀(兔抗T. whipplei多克隆抗体,稀释度1:500,血细胞计数染色。初始放大倍数:´250)
P126. 图4. 图为体外培养重度感染查菲埃利克体的犬单细胞。Giemsa染色后用光学荧光显微镜观察,在感染的细胞内可见典型的查菲埃利克体包涵体(初始放大倍数:´600)。
P154. 1999年中国香港禽流感病毒A(H9N2)的人—人传播缺乏证据
作者:T.M. Uyeki 等
1999年4月,首次证实了从人分离到禽流感病毒A(H9N2)。从香港1999年3月两个住院患儿的鼻咽部呼吸道上皮细胞中分离到这种病毒。病人患上呼吸道疾病,伴有发热,但无并发症。新型流感病毒如果已在人间充分传播,则可能引起世界性大流行。本文对曾暴露于这2名患儿的人群进行了4种回顾性追踪研究以评估H9N2病毒是否曾经人—人传播。结果在密切接触H9N2感染患儿的家庭成员和健康护理人员中未发现有H9N2感染的血清学证据,表明这种H9N2病毒不易经人—人传播。
P155 表1. 两名感染流感病毒A(H9N2)患儿的临床特征,香港,1999 a
病人情况 病史、症状、体征 接受的治疗 实验室研究 临床过程 后果 |
13个月女 发热39.5℃ 呋肟头孢菌素 CRP 0.12(mg/dL) 治疗期间 痊愈, 婴,健康 (1天),纳差、 (正常≤0.8mg/dL) 无发热, 无后 状况差, 呕吐、口咽炎 扑热息痛 WBC 2.22´10 9; 无并发症 遗症 无新近旅 氯非尼拉敏 CXR正常; U/A 住院日期: 游史 假麻黄碱-曲普利啶 正常; 呼吸道NP 1999.3.5 (非抗病毒疗法) EIA: 阳性; 呼吸 ~7 道NP的病毒培 养: 流感病毒A (H9N2) 第3亚 型阳性 4周岁女 发热38.9℃ 呋肟头孢菌素 CRP 0.25(mg/dL) 治疗期间 痊愈, 童,中度 (1天),不适、 头孢噻肟 (正常≤0.8mg/dL) 无发热, 无后 湿疹、气 咽炎、头痛、 倍氯松 WBC 12.5´10 9; 无并发症 遗症 喘,无新 呕吐、腹痛、 扑热息痛 (82%N,10%L, 住院日期: 近旅游史 腹泻、口咽炎 (非抗病毒疗法) 7%M);CXR正 1999.3.1 常; 血培养阴性; ~8 粪便血培养阴 性;U/A正常; 呼吸道NP EIA: 阳性; 的病毒培 养: 流感病毒 A(H9N2)阳性 |
注:a 通过香港康复部门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并查阅医疗记录
CRP:C反应蛋白;WBC:白细胞;AST:谷丙转氨酶;CXR:胸部X线透视;U/A:尿常规;NP :鼻咽部;EIA:酶免疫试验
P157 表2. 香港2名流感病毒A(H9N2) 感染患儿的血清学反应
病人 |
年龄 (岁) |
抗H9血清学反应 |
|||||
性别 |
发生症 状天数 |
中和抗体滴度a |
Westernb blot |
ELASA c IgG |
ELASA c IgM |
||
1 |
1 |
女 |
39 |
135 |
阳性 |
51200 |
18100 |
2 |
4 |
男 |
35 |
40 |
阳性 |
6400 |
1600 |
注:a 4个重复滴度以平均几何均数表示。≧80为抗H9抗体阳性
b 用杆状病毒表达的纯化重组抗原HK/1073HA进行Western blots试验
c 测定IgG、IgM抗体的ELISA板以纯化的杆状病毒重组抗原HK/1073HA(1μg/ml)包被。滴度以双份终点滴度的平均几何均数表示,如方法所描述。滴度≧1600为抗H9抗体阳性。
P171 NO-1,一种与犬咬或猫咬有关的罕见细菌的临床和流行病学意义
作者:R.M. Kaiser 等
1974~1998年,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收到22株要求鉴定的罕见细菌分离株,命名为CDC非氧化1群(NO-1)。这种微生物的表型特征与不动杆菌非糖分解株相似,但细胞形态学和细胞脂肪酸纵断面不同。本文报告了NO-1的临床和流行病学意义。所有病例的细菌均分离自动物咬伤的伤口。17例(77%)分离自狗咬伤,4例(18%)自猫咬伤,1例(5%)自未提及的动物咬伤。22例被咬伤的受害者中,有12例(55%)回顾并追溯到临床资料。无1例预先存在与免疫抑制有关的情况。其中7例住院时间的中位数为4天(分别为2~11天不等)。从被咬伤到症状恶化的时间中位值为17.5小时(分别为3~78小时不等)。所有病例经抗生素治疗后全部痊愈。
P188 未能解释的死亡和重症疾病的广谱细菌学检测和分析
作者:S.Nikkari等
广谱rDNA PCR提供了可以不靠细胞培养法鉴定病原体的方法。1995年,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为无法解释的危及生命的感染进行了人群监测(未能解释的死亡和重症疾病项目[UNEX])。为阐述UNEX病因,本文用广谱细菌rDNA PCR和多基因扩增序列分析法检查了46个病例的59份标本。来自8个病例的标本发现奈瑟氏脑膜炎双球菌(脊髓液采自2位脑膜炎患者)、肺炎链球菌(脊髓液采自1位脑膜炎患者,胸水采自2名肺炎患者)和嗜麦芽糖寡养单胞菌(从1名肺炎患者吸出骨髓)。从1份胸膜液标本中发现肺炎链球菌rDNA序列的微多相性,提示存在多种菌株。结论:已知的病原体引起某些严重疾病和死亡,而这些病原体用传统的诊断方法由于未能检测到而无法解释病因。
P204 一名肯尼亚HIV感染者的 鼠型隐孢子虫(Cryptosporidium muris)感染
作者:W.Gatei等
本文描述了1例伴有腹泻的肯尼亚HIV感染者的C. muris感染的病案。18S rRNA 840bp区域基因序列分析证实该核苷肽特征100%与岩狸感染的C. muris分离株相同;98.8%与牛感染C. muris分离株相同;95.5%与蚊感染C. serpentis分离株相同;但仅87.8%与人型小隐孢子虫分离株相同。
P205 图1. C. muris卵囊(油镜 ´1000),金杨氏快速酸染色
(杨婷婷 译)
(杨婷婷 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