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ese Translation Vol 8, Issue 4
Back to Chinese Translations - 回到中文译本
美国《Emerging Infectious Diseases》2002年第4期有关人兽共患病论文摘译
《中国人兽共患病杂志》郑铃译; 洪新如校
P347 抗生素的应用及其耐药性:人群透视
Marc Lipsitch and Matthew H. Samore
为了遏制日益严重的抗生素耐药问题,出现了急切要求改变抗菌药物使用办法的 多种多样、有时是相互矛盾的呼声,异议之一涉及抗生素对耐药菌株选择性的主要机制。对于像结核这样的感染,通过(基因)突变,在已抗结核治疗的宿主中可出 现耐药性,故而防止个体宿主中出现抗生素耐药性菌株,是预防耐药性在群体中播散的一个基本方法。相反,对于其它像耐青霉素肺炎链球菌、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 萄球菌以及耐万古霉素屎肠球菌等多种重要的病原菌而言,其耐药性是通过水平转移方式获得抗药性基因或基因片段所介导的,因而在治疗过的宿主中产生耐药性菌 株相对罕见。对于这些细菌,耐药性播散的增加是由于间接的、群体水平上的选择机制造成的。甚至当治疗感染耐药性病原菌的个体宿主效果一般或无效时,这些机 制就在发挥作用。
P348 插图
图示抗生素治疗在人群中产生选择性耐药的四种机制。直接作用:与未治疗宿主(白色)比较,治疗组(黄色)细菌耐药性增强;间接作用:特定宿主治疗后,其它宿主(玉蓝色)细菌耐药性增强。(A) 携带耐药菌株(红色)的亚群(通常为突变体)出现在受优势敏感菌(绿色)感染的宿主中,治疗失败使耐药性亚群大量生长,再传染给其他易感宿主(玉蓝色)。(B) 感染敏感菌的个体治疗成功后,传染其他易感宿主的能力降低,却又使这些宿主比非此种情况时更易为耐药性细菌所感染,导致竞争中的平衡态向耐药菌株感染一侧偏移。(C) 对一种感染的治疗根除了宿主携带(通常为共生性质)的一类敏感菌,使宿主更易于为新的菌株所感染。若新菌株更容易产生耐药性(正如文中所提到的耐药菌株暴发),则相对于未治疗个体而言,治疗后个体携带耐药菌株的危险性明显增加。(D) 对体内已存在耐药性细菌(共生)的个体,抗感染治疗后,由于抑制了竞争性微生物群(可能为其它种群)使耐药性细菌大量生长,散发的耐药菌增加,个体感染耐药菌的危险性就可能增高。
P355 浣熊拜林蛔线虫病:一种正在显现的蠕虫人兽共患病
Frank Sorvitio; Lawrence R. Ash; O.G.W.Berlin; et al
浣熊拜林蛔线虫病(Baylisascaris procyonis)是一种浣熊线虫感染的传染病,已逐渐成为一种重要的蠕虫人兽共患病,主要见于年幼儿童。浣熊生活在与人 类居住区很接近的地方,正在变成一种近乎家养的动物。浣熊拜林蛔线虫卵被非浣熊的其它宿主摄入后,其幼虫即移行于组织间,称幼虫移行症。幼虫可侵入脑部和 眼睛,引起严重疾病或死亡。浣熊的感染率通常很高,感染后经粪便排出大量虫卵,在外界环境中可存活相当长时间。感染所需的浣熊拜林蛔线虫量相对较少,所以 人类接触和感染的危险性比目前所认为的可能要高。
P370 经水源暴发流行大肠杆菌O157:H7感染与溶血性尿毒综合征:对农村供水系统的警示
Sonja J. Olsen; Gayle Miller; Thomas Breuer; et al
1998年夏季,美国怀俄明州阿尔派因地区暴发了一场大肠杆菌O157:H7(E.coli O157:H7)感染大流行。在157例患者中,71例(45%)粪便中检出E.coli O157:H7。两组研究均表明,发病与饮用市政供水有明显的关系:城镇居民的发病可能率(校正后)为10.1,95%可信区间〔CI〕 1.8~56.4;参加家庭聚会外来者的相对危险因子9.0,95%可信区间〔CI〕1.3~63.3。未经氯气消毒的饮用水中发现了有机排泄物污染的微 生物学证据,且有可能被地表水长期污染。在接触疫水的人中,城镇居民的感染率显著低于外来者(分别为23%和50%,P<0.01),年龄越大感染率越低。接触疫水的部分人群(尤其是成年人)感染率较低,与他们长期接触病原体、获得了部分免疫力相一致,血清学资料虽然还很少,似乎也支持这一点。即使是不加防护的小供水系统受污染,也会对大众的健康构成不断增加的威胁。
P376 脑室-腹腔引流管上的生物薄膜是球孢子菌性脑膜炎治疗失败的一个原因
Larry E. Davis; Guy Cook; and J. William Costertion
本文报告了1例复发性球孢子菌性脑膜炎患者,在其脑室-腹腔引流管的末端发现一种真菌生物膜(fungal biofilm),这可能是厌酷球孢子菌(Coccidioides immitis)感染持续4年、经久不愈原因,尽管已使用了足量的氟康唑治疗。真菌生物膜应作为治疗失败或真菌持续感染的一个原因,特别是在使用假肢或埋藏导管之时。
P377 图2 左上图显示引流管末端的一个断面,
SYTOX Green
核酸染色、氩离子激光源扫描共聚显微镜观察。这种特别的核酸染色可清楚显示生物膜和一些4~6μm的细胞。右上图显示引流管边缘同 一部位未经染色的透射光学显微图像。右下图为上述两图的叠合,可见由4~6μm细胞构成了一层坚实的生物膜(~30μm),定植于引流管的“扇形”表面 (总放大倍数:×630,叠合图片)。
P398 人粒细胞性埃立克体病的疗效评价
Alan H. Ramsey; Edward A. Belongia; Craig M. Gale; et al
我们在威斯康星州进行了一项控制条件的临床研究,用以了解抗生素治疗人粒细胞性埃立克体病(human granulocytic ehrlichiosis, HGE)后,部分患者是否出现长期不利于身体健康的负面影响。采用标准化健康状况问卷分别对患者和年龄、性别相当的对照人员进行问卷调查,经患者同意后抽 取血样行血清学检测。在先前治疗过的85例患者中,起病至今时间间隔的中位数值为24个月。与对照组(102例)相比,患者更易于出现反复或持续发热、寒 战、疲劳和盗汗。由于早至1年就存在的躯体疼痛和健康问题,患者的健康状况评分低于对照组,但在身体功能、职业限制、一般身体状况和生活能力测试等方面均 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别。患者中1例HGE抗体滴度持续升高、2例血清天冬氨酸转氨酶升高。HGE可导致感染后综合征,表现为不伴随功能障碍或持续性感染血清 学证据的全身症状。
P408 A/新喀里多尼亚/20/99样H1N1流感病毒株的首次分离:遗传学和抗原性分析
Luke T. Daum; Linda C. Canas; Catherine B. Smith; et al
1999年2月至5月,位于秘鲁首都利马的流感预防监督台站报道了13例甲型H1N1亚型流感病毒(FLUAV)。以血凝抑制试验 和血凝素基因HA1区直接测序,对其中两株(A/秘鲁/1641/99和A/秘鲁1798/99)进行了抗原性和遗传学分析。这两株与美洲人群中流行的巴 伐利亚/7/95样病毒截然不同,而与北京/262/95样变异株(A/新喀里多尼亚/2/99)密切相关。除了旅行相关病例外,这些分离株的检出,标志 着在美洲人群中首次出现新喀里多尼亚/20/99样H1N1病毒。根据这些秘鲁分离株的特性,全世界已报道了许多新喀里多尼亚/20/99样流感病毒。因 此,针对2000年1月和2001年2月的流感季节,世界卫生组织建议将A/新喀里多尼亚/20/99株也列入H1N1流感疫苗之中,用于南北半球的预防 免疫。
P413 西班牙蝙蝠种群中的欧洲蝙蝠狂犬病毒感染状况
Jordi Serra-Cobo; Blanca Amengual; Carios Abellan; et al
1992年至2000年期间,从西班牙37个地区的14种蝙蝠中收集到了976份血清、27份血沉积物和91份脑标本。在北部阿拉贡地区和巴利阿里群岛,从4种蝙蝠(M.myotis、M.schreibersii、R..ferrumequinum和T.teniotis)中检测到抗欧洲蝙蝠狂犬病毒1型(anti-European bat lyssavirus 1, EBL1)特异性中和抗体。用巢式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nRT-PCR)检测4种蝙蝠(M.myotis、M.schreibersii、R..ferrumequinum和M.nattereri) 的脑、血沉积物、肺、心、舌及咽喉食道的组织,也可得到阳性结果。核苷酸序列测定证实蝙蝠的不同组织均存在EBL1的RNA。观察其中1个群体发现,血清 阳性蝙蝠的比率对应于时间呈现一条非对称曲线:初始时上升极快,至60%阳性时达高峰,随后逐渐下降。数年之内,血清阳性蝙蝠群集现象会重新出现,提示 EBL1感染对这些蝙蝠为非致死性。在这些蝙蝠种群中,至少一种(M.schreibersii)有迁居性,因而可能与地中海两岸的EBL1传播有部分关系。